第10部分(3 / 4)

這不是財富夢想,而是要用技術來改變世界。用比亞迪的電池技術,把人類帶入電動車時代。

對於汽車來說,車標也是非常重要的。車標是汽車生產企業的品牌形象標誌,它蘊含著企業文化和品牌內涵,是企業的靈魂。例如大眾的兩個W車標,奧迪的四環車標,這都讓人一看就能記憶猶新。

反觀大多數國內汽車企業的標識設計,則是理念老化,以圖解式為主,往往過於強調企業的名稱、個性特徵,與消費者的距離較遠。這樣陳舊的車標很難樹立國產汽車國際化的品牌形象,體現簡單、親和、時代感的國際潮流。所以,近些年,為了適應市場發展和競爭的需要,國內自主品牌掀起了換標的風潮。從2006年初開始,江淮、長安、海馬等中國自主品牌汽車悄悄換下了老車標,各自啟用了內涵更為豐富、更有創意的新的標識設計。

比亞迪當然也不甘落後,為了提升品牌價值,走向國際市場,比亞迪汽車也要設計出讓人過目不忘的車標。此前比亞迪藍白相間的LOGO一直被認為抄襲了寶馬的LOGO。這倒符合比亞迪一貫喜歡模仿國際品牌的風格。後來考慮種種原因,2007年10月比亞迪汽車推出了新車標。新車標不再沿用原有的藍白相間色,圖案改為橢圓形狀,中間就是比亞迪的縮寫BYD,並加入了光影元素。字型的排列、圖形的顏色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突出了比亞迪汽車創新、科技的企業文化精髓,給比亞迪品牌注入了新的內涵和活力。

第一節 一個人說了算

王傳福可以稱得上是比亞迪的靈魂,在比亞迪的發展歷程中印上了明顯的王傳福個人色彩。比亞迪能夠從一個1995年初創時僅有20多人的小廠,發展為橫跨IT和汽車兩大產業群的中國製造業巨頭,是王傳福一手締造的。

比亞迪幾乎每個工人,每一個工程師,談到王傳福,欽佩之情都是溢於言表。

毋庸置疑,王傳福是比亞迪的領袖,比亞迪的每一個重大決策都要王傳福拍板,他甚至不用與其他高層領導商議,不在乎其他股東提出質疑,也不屑中國香港的基金經理們說三道四。“我覺得在比亞迪走過的路來看,我的決策有98%以上是正確的吧!”王傳福自信地說。

不管這種決策過程是否科學,但高速成長的15年間,比亞迪就是這樣走過來的,沒有人對王傳福產生過懷疑。王傳福相當自信:“廠裡還有誰比我懂呢?”

王傳福不像是其他公司以管理為主的總裁,他更像一個專家。王傳福認為他要對他的製造王國負責,就需要一段時間讓自己成為一個專家,他習慣於此。只有這樣他才有把握掌控他對技術和市場的判斷,並把製造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摸透,從而尋找出一種方法把成本壓到最低。

在收購秦川,涉足汽車製造業的時候,王傳福承認他當前最急需的是人才。但他只喜歡技術型的人才,他願意看到他們按照他曾經走過的路徑成長,從技術型向管理型逐漸拓寬,直至二者的完美結合。

王傳福就是走過了一條由技術向管理的路,直到今天他還是習慣主抓研發和市場這兩個領域。在比亞迪的研發中心、市場部,雲集了一批業界精英,而這兩大部門直接由王傳福負責,沒有任何中間層。王傳福將其比喻為“非影印式管理——如果一層層的下達,就像一張第五次被影印的紙,等資訊傳達到他時,已經和原來的意思大相徑庭了”。王傳福說,研發和市場是比亞迪成功的兩翼,作為領軍人物,他要隨時把握市場脈搏和技術走向,而這種垂直管理,就能讓他把握市場和技術最前沿的動態。

王傳福的管理是非常細緻的,他說:“每個工藝的改造我都會親自檢視,包括每個專案的設計改造,都會一一過問,我還是個技術型的企業家。”不過隨著比亞迪的事業越做越大,王傳福也有些力不從心,他說:“企業裡每一個地方我都很熟悉,不過現在我管得比較粗了,有些新做的東西我也不清楚,沒以前管得那麼細了。”

王傳福這種類似諸葛亮事無鉅細,親力親為的工作態度,一方面體現出了王傳福的勤奮,但另一方面也不是太符合國際潮流。例如有某民企老闆對王傳福的這種管理模式不以為然:“聰明的人到處都是,不是說一件事情你做好了,另外一件你也能做好,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

王傳福對管理學,對公司治理這些東西不是太在意,這與他是工程師出身有關。王傳福說:“我也讀過一些管理方面的書,但剛拿起來就放下了,我覺得書中的那些東西和現實比起來,太簡單了。”王傳福的說法有些道理,現在中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