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3 / 4)

病蔓延的辦法。預期壽命的提高也意味著世界的不平等狀況的改善。在1950年,發展中國家的預期壽命只有高收入國家的2/3左右(分別為44歲和66歲),到2000年,這個比例提高到了82%(64歲和78歲)。

。←虹←橋書←吧←

第37節:不平等帶來的憤怒(18)

同時,發展中國家總體的嬰兒死亡率從1970年的107‰下降到1980年的87‰,2000年的58‰。在東亞這個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則從1980年的56‰下降到2000年的35‰。在南亞,嬰兒死亡率從1980年的119‰下降到2000年的7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的進步又是最慢的,但也從1980年的116‰下降到了2000年的91‰。

失去自己的孩子是人生可能遭受的最痛苦的打擊之一,因此,嬰兒死亡率的下降本身就是極大的福音,預期壽命的延長也不例外。此外這些改進還意味著對教育的投資會變得更有價值。全世界的家庭正變得越來越小,對兒童的教育則越來越受到重視。平均來說,發展中國家的成人識字率已經從1970年的53%提高到了1998年的74%。到2000年,成年男性的文盲率在東亞國家下降到了8%,而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還有30%,在南亞為34%(這實在令人汗顏)。成年女性的文盲率比男性更為普遍,但也在改善。從1990年到2000年,東亞國家的女性文盲率從29%下降到了21%,在南亞國家則從66%下降到57%(這更加令人尷尬),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從60%下降到47%。年輕人中的文盲比率大大下降,這就保證了隨著時代的進步該比率還將下降。

生育率的下降同樣令人印象深刻。發展中國家總體的平均女性生育率從1980年的4。1下降到2000年的2。8,東亞國家從3。0降至2。1,已接近基本替代率,拉美國家從4。1下降到2。6,甚至南亞國家也從5。3下降到了3。3。在這個指標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的進步幅度又是最小的,但也從6。6下降到了2000年的5。2。總體來說,生育率的下降告訴我們,女性對於生育有了更大的控制,孩子數量減少意味著每個孩子得到的來自父母的投資有所增加,並且對孩子生存、成熟的信心有所提高。發展中國家正在發生的人口結構的變化特別令人鼓舞,這既是人們的福利得到改善的標誌,又是促進改善的動力。

我們再看看飢餓問題。食品產量的增長速度大大超過了人口的增長,自1961年至1999年,全球的人均日食物供應量增長了24%,其中發展中國家增長了39%,達到2 684卡路里。到1999年,中國的人均日食物供應量增長了82%,達到3 044卡路里,而在1961年僅能保證基本生存,為1 636卡路里。印度在1950~1951年的水平為1635卡路里,到1999年增長了48%,達到2 417。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估計,每個成年人每天大約需要2 000~2 310卡路里的食物供應,從這個標準看,發展中國家的食物供應水平已經從缺乏達到了充足。飢餓現象依然存在,但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長期營養不良的總人數已經從1969~1971年的約9。2億下降到1997~1999年的7。9億,佔發展中國家人口的比例也從35%降至17%。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經濟增長緩慢,飢餓的情況也要糟糕得多,從1979~1981年到1997~1999年,營養不良的人口所佔的比例從38%下降到34%,但絕對數量卻由於人口的迅速增加從1。68億上升到1。94億。

。§虹§橋 蟲 工 木 橋 書§吧§

第38節:不平等帶來的憤怒(19)

我們再看看最有爭議的指標之一:童工。從理論上應該認為,隨著父母收入的增加,兒童數量的減少,預期壽命的延長,兒童應該更多地得到教育機會,而不是被過早送去參加勞動。令人高興的是,事實也的確如此。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10~14歲的兒童參加工作的比例,在整個發展中國家從1980年的23%下降到了2000年的12%。東亞各國的成績同樣是最可喜的,從26%下降到8%,南亞國家是從23%下降到15%,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降幅最有限,從35%下降到29%。中國的變化令人驚訝,從1980年的30%下降到2000年的8%。印度落在後面,從21%下降到12%。因此,正如我們可能預期的那樣,越是在經濟全球化程度高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