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和非熟練勞動力之間的相對收入的擴大,在其他高收入的大國中(例如德國、法國、義大利和日本)並不那麼明顯,至少對全職員工是這樣。但如果我們考察工作時間和失業率的情況,就會發現它們也具有類似的特徵。非熟練勞動力更容易失業或者被迫從事兼職工作。結果,從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24個成員國中,有20個國家內部的收入差距拉大,主要是因為勞動收入內部的不平等情況加劇。
如果事實如此,那麼原因何在?理論上存在幾方面的可能,有的來自勞動力的需求因素,有的關係勞動力的供給方面。其中包括:外貿的影響,特別是勞動力密集型的製造業產品的進口增加,部分是因為跨國公司的生產外包所致;競爭的普遍加劇,削弱了某些產業內部(如鋼鐵和汽車製造業)的壟斷局面,而這些產業在歷史上曾經給那些依賴工會組織進行談判的非熟練勞動力創造了很大的工資溢價;法律和其他的社會經濟方面的變革,削弱了工會的談判籌碼;技術、特別是需要人的技能的技術變革,這些創新增加了社會對熟練勞動力的相對需求;教育體系的失誤,沒有儘快增加熟練勞動力的供應;以及非熟練勞動力的移民等。
對外貿易和移民對於不平等狀況的加劇是可能的解釋之一,或者更精確地說,它們導致高收入國家的非熟練工人的相對地位下跌。有的人或許會進一步指出,對外貿易的增加導致發達國家的技術變革有更多技能化傾向,其目的是節約從世界標準來說相對昂貴的非熟練勞動力的花費,它使得企業傾向於開發能節約簡單勞動的技術。然而即使不是這樣,一條著名的經濟學定律……斯托爾帕…薩繆爾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 theorem)……也認為,生產要素的價格,包括勞動力的工資,將在貿易中趨同。如果這個定理成立,那麼由於世界上的非熟練勞動力人數太多,同時加入世界經濟體系的勞動力的比例大大提高(包括潛在的和實際的影響),高收入國家的普通勞動力的收入就註定會下跌,至少是相對下跌。從更加殘酷的角度來說,高收入國家的工人們在歷史上因為自己國家對於製造業的壟斷而獲得了過多好處,如今他們則要面臨來自全世界的非熟練勞動力的自由競爭,後果當然是很嚴重的。
我將在下一章更具體地考察對外貿易的影響,並繼續上述的討論。在這裡我們必須注意到,斯托爾帕…薩繆爾森定理的適用需要一些強有力的假設,其中,生產效率在所有的國家中必須相同,但實際情況卻不是。還有,在應用這個定理的時候,發達國家的貿易條件會出現改善(勞動力密集型的進口產品的價格相對於出口價格下跌),然後這會帶來生產方式的轉變,更密集地利用多餘的非熟練勞動力。然而哥倫比亞大學的賈格迪什·巴格瓦蒂等人指出,上述景象自20世紀80年代早期以來並未出現。尤其令人驚訝的是,幾乎每個產業都更多使用熟練勞動力,在大多數研究者看來,這種情況的發生,顯示起決定作用的力量還是傾向於技術密集型的技術變革。林德特和威廉姆森教授總結了經濟學家們關於美國的不平等擴大的看法(因為美國的收入差距問題尤其突出),發現大家普遍認為,差距擴大中大約15%到1/3的因素是由於外貿的影響。57
虹←橋←書←吧←。←
第41節:不平等帶來的憤怒(22)
結論是,發達國家在過去20年以來出現了不平等擴大的趨勢,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因為來自發展中國家的進口的增加。不過即便如此,還需要留意如下兩個重要的補充。
第一,如果這是事實,那也是一個對於進口國和出口國都有利的經濟發展的結果。發達國家的正確反應是:幫助那些由於廉價進口產品而受到衝擊的人們,例如開展再培訓、改善教育、為低收入家庭提供工資補貼,以及最直接的增加轉移支付。如果發達國家無法正確和有效地處理內部的收入分配問題,而是剝奪世界上廣大窮人改善自己生活的機會,那將是很不道德的。
第二,請記住,發達國家的這些變化都是增進世界繁榮的過程的一部分,巴拉對此有特別的解釋。他把〃全球中產階級〃定義為按1993年購買力平價計算,年收入在3 650~14 600美元的人。根據他的分析,在1960年,64%的世界中產階級都居住在高收入國家,而今天已經下降到17%,位於亞洲、中東和北非的中產階級所佔的比重從1960年的6%提高到了1980年的16%,到今天已達到51%。只有最自私的西方人才會對這樣巨大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