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貸危機”是個什麼危機(2)
與此同時,美國次級債的產生源淵甚久,更與美國人所倡導的負債消費模式緊密相關。
如同前文所述,經歷過“羅斯福新政”、獲取二戰意外之利的美國,維持了一段較長時間的經濟繁榮後,資本市場牢牢地佔據著全球一半以上的份額。而到了1977年,又一成果曾令美國人無比驕傲。就這一年,多數美國家庭都實現了“居者有其屋”的願望。於是,美國政府此時的政策導向,開始向少數種族與低收入家庭傾斜。1978年,美國政府出臺了《1978年平等信貸機會法(Equal Credit Opportunity Act)》,要求貸款機構不能因借款人種族、膚色、年齡、性別、宗教信仰、原國籍和身份差異等而有任何信貸歧視。
時間到了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持續穩步增長,加之人口增長和失業率下降,美國的房地產市場也一片繁榮,房價持續走高。與此同時,美聯儲多次下調基準利率,使住房貸款利率屢創歷史新低。這一期間,30年固定利率從1990年降至2003年的。而實際財富的增加又為房屋所有者變現房產或重新融資和擴大當期消費提供了可能。同時,低利率的實行更刺激了居民的重新融資,希望以房產作為“現金奶牛”從中獲得更多的消費信貸。
於是,被美國人視為“現金奶牛”的房地產,就像一臺巨大的鼓風機,不斷地把金融泡沫吹向空前的繁榮。
只是,泡沫終究還是泡沫,儘管很好看,但吹得越大也就越不穩定可靠了。2005年四季度後,美國的住房市場開始出現了低迷,新開量、新建房和存量房的銷售量均呈下降趨勢,房價也隨之走低。雖然美國經濟決策部門有不少人認為,這種變化只是住宅市場的週期性波動,但美國經濟的整體表現,依然讓銀行和金融業者感到了某種不祥之意。這種不祥之意,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