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1 / 4)

小說:誰來拯救美國 作者:冥王

哂幸歡ǚ縵眨��嘍嶽此擋⒉淮蟆V皇牽���值慕鶉誆拋尤賜ü�芏喔芨朔糯罅慫�姆縵眨�緩蠼��廢�鄢鋈ィ�約耗玫攪爍芨朔糯蟮氖找媯�醋勻壞匕迅芨朔糯蟮姆縵樟舾�斯啥�屯蹲收摺�

近幾年中國證券市場的走勢也具有了類似的某些特徵。當牛市走來的時候,證券業的所謂精英們自然就大發其財,而當有人提出質疑時,精英們給出的理由甚是堂皇——“按勞取酬”;可當熊市降臨了,市場需要用納稅人的錢填補鉅虧時,精英們的報酬卻沒有隨之減少,直至一些證券公司倒閉。這種局面在2006~2008年間表現得尤為明顯。

2.美國房貸遊戲鏈條

有人說,美國經濟就像一個人的身體,金融業是心臟,資金是血液,實體經濟是身體其他器官。所以,當金融業遭到重創時,美國就如同一個人得了心臟病,心臟供血能力受到影響,繼而可能引發其他器官的不適甚至病痛。

翻翻美國的經濟發展史,就會發現這個被譽為全球金融業最發達的國家,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已經歷過了三次大的金融危機。而目前正在面臨的,可能就是美國曆史上破壞性最強、影響範圍最廣的一次危機了。

這場危機與美國的房貸遊戲緊密相關。

瞭解一些金融常識的人都知道,從正常意義上分析,願意提供按揭貸款的銀行一般會把按揭貸款當作一種優良資產持有到期,並賺取相應月利潤以及銀行資金成本之間的利差,使自身在獲取相應利潤的同時,也具有較高的安全性。但是,生就充滿了投機色彩的華爾街,並不願意僅僅是這種看似平穩地金融運作,它需要更快、更高、更刺激的金融操弄。於是,將按揭貸款證券化,便在華爾街才子們的智慧培育下誕生出來了。美國的房貸操作也再次具有了所謂的創新精神。

三、在華爾街玩金融遊戲(3)

自從有銀行以來,住房質押貸款一直都是美國銀行的正常業務。不過,在20世紀30年代前,住房貸款的期限都不超過5年,因此能給居民帶來的好處有限。另外,那時的按揭貸款在結構安排上也有許多問題,比如,在住房貸款到期之前,借款方每月只需支付利息,等貸款到期時再把所借的本金一次性還清。這種支付安排,一方面使銀行承擔過多風險(因此銀行不願意作太多住房貸款),另一方面也給借款方帶來了太多一次性的支付壓力。這使得美國一般大眾幾乎享受不到住房貸款的好處。即便這樣,當上文所述的1929~1931年間的經濟危機發生時,美國的貸款銀行還是接過了許多被質押的房屋,這也成為大批中小銀行和信貸機構倒閉的一大誘因,也反過來加重了那次經濟危機的深度。

後來,透過羅斯福新政和重造股市的《證券法》(1933年)、《證券交易法》(1934年)、重組銀行業的《銀行法案》(1933年)、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的《社會安全法》(1935年),以及重整居民房地產業的《全國住房法》(1934年)等系列性舉動,美國的資本市場和整個經濟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好轉。而其中的《全國住房法》的立意,就在於成立“聯邦住房管理局”(簡稱“聯邦房管局”或FHA),由聯邦房管局專門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貸款保險。這種擔保隨即產生了兩個主要效果:一是美國居民購房貸款期限從原來的5年增加到了30年;二是中、低收入家庭都可以透過按揭貸款在成家時買下住房。

根據美國《全國住房法》的授權,聯邦房管局於1938年成立了“聯邦全國住房貸款協會”,簡稱為Fannie Mae,其作用是從銀行手中買走住房貸款,搞活二級住房貸款市場。如此以來,在銀行為居民作按揭貸款後不用擔心手中持有的住房貸款的流動性問題,反過來又促使銀行更願意向居民提供房貸服務。

1970年,由“聯邦全國住房貸款協會”分離出來的“政府住房貸款協會”(Ginnie Mae),推出了住房貸款證券(Mortgage…backed…securities,簡稱MBS),其運作方式就是把不同種類、不同地區的按揭貸款打包,然後將該貸款包分成數份,以質押證券的形式向公眾和機構投資者發行。正是這一看似成功的資產證券化,大大擴張了美國住房貸款的資金來源,不僅讓更多美國居民得到利息更低的住房貸款,也為銀行和其他貸款機構提供了更好的分散風險的手段,增加了其投資資產的流動性。

統計資料顯示,1950年時全美住房貸款餘額為730億美元,1960年為2090億美元,19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