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也會對蕭條作出不同的判斷。
如果我們考慮到蕭條會給不同型別的個人帶來什麼,以及從他們那裡取得什麼——這些總是從事件的非正常過程的現象中提取出來的,在這裡我們對此並不涉及。那麼,我們就能看到蕭條時期的真實特徵。它使企業家及其所有的跟隨者,尤其是那些偶然幸運地或者投機性地享受到繁榮期間價格上漲帶來的成果的人們,失去了獲得利潤的可能性——尤其在投機的場合下,這就極不完善地被暴跌中出現的看跌的可能性所代替。在正常情況下企業家已經獲得利潤,而且已經將其包括在現已建立起來且經過調整的企業中。但他不再進一步產生利潤,而相反,他會受到虧損的威脅。一般情況下,即使在事件的理想過程中,他的企業家利潤將枯竭,他的其他作為企業家收入的部分也將達到最小值。
商業週期(17)
在事件的真實過程中,許多不利的影響,儘管被已經提及的一些因素所減弱,還是會發生。與老企業有關聯的現存事物,它們正競爭性地被征服,當然會遭遇到困難。擁有固定貨幣收入或者其收入只是在一個較長時間之後才會變化。這些人,比如領取養老金的人、收取租金的人、政府官員,以及長期出借土地的地主,都是蕭條時期的典型受益者。他們貨幣收入的商品內涵,在繁榮時期已經被壓縮,而現在卻擴充套件了,而且,在原則上,確實它現在擴充套件的程度一定比過去被壓縮的程度更大,這一點已經說明過了。
進行短期投資的資本家,從單位收入和資本的已經增長的購買力中獲利,而由於更低的利息率受到損失。理論上,他們的損失必定大於收益,但是眾多的次要情況——一方面是損失的危險,另一方面是高的風險補充和恐慌的需求——使這個原理失去了它實際的重要意義。那些沒有用長期合約把地租以貨幣形式固定下來的土地所有者——從而首先是擁有土地的農民——他們在根本上與工人所處的地位完全一樣,所以,現在對有關工人問題的論述也適用於他們。在實踐中很重要,而在理論上不值得考慮,人們對這種差別通常太熟悉了,所以我們不打算對此論述。
在繁榮時期,工資必然會上漲。因為當次級波上升時,那些新需求主要是對勞動的需求。首先是企業家,然後是那些擴大經營活動的人,直接和間接地對勞動的新需求。因此,就業量必然首先增長,同時勞動工資的總數量也隨之增加,然後是工資率以及隨之的個別工人的收入的增加。正是由於工資的上漲,引起了對消費品需求的增長,這又導致了一般物價水平的上升。由於那些在理論上與工人同等重要的土地所有者,其一部分收入因上面提到的原因沒有隨工資的上漲而上升,而固定收入根本不會增加。所以,工資總額的上漲不僅只是名義上的,而且相當於更大的真實勞動收入,同時也相當於尚未增加的社會產品中的更大的份額。這是普遍真理的特殊情況:如果並且只要新創造的購買力在對消費品價格產生影響之前必定首先對工資產生影響,那麼,通貨膨脹就不會立即損害工人的利益。只要情況不是這樣,或者工資的上升遇到外界障礙(比如,世界大戰),那麼工資就會以經常說到的方式滯後於物價。如果通貨膨脹確實是消費中產生過剩的工具,比如說,如果戰爭是靠通貨膨脹來融資的,那麼因此造成的經濟系統的貧困也必然會對工人的地位作出反應,即使這種反應不像對其他群體的地位所產生的反應那樣嚴重。但在我們這種情況下,顯然出現了相反的現象。
在蕭條時期,每單位工資的購買力上升了。另一方面,對勞動的有效需求的貨幣表現,因繁榮產生的自動通貨緊縮的結果而有所下降。只要僅出現這種情況,那麼對勞動的有效真實需求將保持不受干擾。於是,勞動的真實收入將繼續變得更高,不僅高於原先接近均衡狀態的收入,而且高於繁榮時期的收入。因為,原先的企業家利潤,會流向——理論上並且根據我們的概念會全部流向,但實際上只是逐漸地並且是不完全地流向——勞動和土地服務,只要它沒有被產品價格的下降所吞併。但是下面這些情況在短期內阻礙了這種事情的發生,並且引起實際由統計所顯示的真實收入的暫時下降,而最終期望收入的上升,這與我們的理論相一致,通常在現實中被下一個繁榮的出現所掩蓋。 。 想看書來
商業週期(18)
(a)首先,曾被我們稱為蕭條時期資料和事件的不確定性和明顯的無規則,還有更多的非正常過程的恐慌和錯誤,這些事實使許多廠商受到困惑,並且使其他廠商在一段時間內無所事事。這必然導致失業等等情況的發生,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