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到了還債的時候,而他就是這樣一個還債人。十幾天後,他在自絕時刻的每一個舉動,每一個細節,都揭示了上述心路歷程。
崇禎的死:大結局
三月以來,謠言紛紛。人們雖不知李自成大軍的確切位置,卻都知道它正在逼近,有力、穩定地逼近。“京師滿城洶洶,傳賊且至,而廷臣上下相蒙”。京城戒嚴,不讓進,也不讓出。接替陳演當上首輔沒幾天的魏藻德,藉口籌餉,想溜之大吉,被崇禎冷冷拒絕。他要成全他們死國的“決心”。這些阻撓南遷的人,不可以立了牌坊,再去當婊子。大家無所事事,得過且過,行屍走肉一般,困在孤城、坐以待斃。
有一個謠言,稱十二日闖軍即攻下昌平,計六奇在《明季北略》中還專門辨析這一點,說昌平失守確實在十二日,“載十六【日】者,十六始報上【指崇禎十六日才得到這個訊息】耳”。但這的確是個謠言。昌平失於十六日中午,確定無疑。這是闖軍一位隊長姚奇英親口告訴羈押之中的趙士錦的:“後予在賊營中,隊長姚奇英為予言,初六破宣府,初十破陽和,十六早至居庸關,午間至昌平,而京師茫然罔聞,良可浩嘆。”{214}以闖軍摧枯拉朽之勢,如果十二日打下昌平,絕對無須七天後才抵京城。
崇禎同樣無所事事,等死。十六日這天,他居然還有心思接見一批剛剛考試合格、準備提拔到中央任職的縣官,“問裕餉、安人【擴大餉額和安定人心的辦法】”。此時的崇禎,簡直像是搞惡作劇的行為藝術家,存心開士大夫們的玩笑———都到這份兒上了,還沒事兒人似的裕什麼餉、安什麼人心?
滋陽知縣黃國琦對曰:“裕餉不在蒐括,在節慎;安人繫於聖心,聖心安,則人亦安矣。”上首肯,即命授給事中。
捧腹之餘,不難感受到崇禎的戲弄與刻薄。
考選進行到一半,有人進來,悄悄遞給崇禎一件“密封”。
難兄難弟:由校和由檢(60)
“上覽之色變,即起入內。”
何故?
密函報告:昌平失守。{215}
這,就是喪鐘真正敲響的那一天。
十七日,兩路農民軍,一路到達今天大北窯以東的高碑店(不是以產豆腐聞名的河北的那個高碑店),一路到達西直門。“寇已薄城,每二三四里扎一營,遊騎絡繹相接。自是城上炮聲晝夜不絕矣。”{216}
崇禎照常上班,“召文武諸臣商略”。君臣面面相覷,束手無策。“上泣下,諸臣亦相向泣。”這時,崇禎悄悄在御案上寫下“文臣個個可殺”之語,示之近侍,隨即抹去。{217}俄頃,守城總指揮襄城伯李國楨,“匹馬馳至,汗浹霑衣”,他伏地哭奏道:“守城士兵都已經不肯抵抗,用鞭子把一個人抽起來,另一個人馬上又趴下了。”崇禎聞言,大哭回宮。{218}
守軍不抵抗,是因為根本無力抵抗。“京軍五月無糧”,“率飢疲不堪任”。{219}國家無錢,權貴富人不肯出錢,倒是偶爾有“小民”捐錢;趙士錦親自經手了這樣的捐款:“十七日,厚載門外,有小民捐三百金。又一人,久住彰義門外,今避難城中,年六十餘,一生所積,僅四百金,痛哭輸之戶部。”{220}
十八日,外城破。城破之前,李自成曾派先期投降的太監杜勳進城談判。崇禎召見了杜勳。李自成開出的條件是,割地西北,分國而王,並由明朝賠款百萬兩。不知為何,未能達成協議。此事載於《甲申傳信錄》《烈皇小識》《甲申紀事》《明季北略》等。但不可信。設若李自成所開條件真的不過爾爾,崇禎沒有理由不答應。可能李自成確曾派人入內與崇禎接洽,但內容並非如上。《明季北略》另記一條,似較真確:
【杜勳】盛稱“賊眾強盛,鋒不可當,皇上可自為計”,遂進琴絃及綾帨【暗示崇禎自絕】,上艴【怫】然起。守陵太監申芝秀自昌平降賊,亦縋上入見,備述賊犯上不道語,請遜位,上怒叱之。{221}
這是對崇禎施加壓力,打心理戰。
彼時發生的事,多帶有“風傳”性質。包括曹化淳開彰義門(又稱廣寧門,清代以後至今稱廣安門)投降事。據說,這並非曹化淳的單獨行動,事先在一部分內外臣中間達成了“開門迎賊”的公約,“首名中官則曹化淳,大臣則張縉彥”{222}。孤證,不可考。另外,開門時間也有兩種說法,一為十七日半夜,一為十八日。除彰義門為曹化淳所開,農民軍同時攻破其他幾處城門。曹化淳開門只對他個人有意義,對北京城不保沒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