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2 / 4)

出了一身冷汗,忽然意識到自己演了幾天謙抑辭謝的戲,卻險些在最後時刻露出馬腳!———由於踐祚心切,他竟然把應該首先前往太祖寢陵告祭之事忘在腦後,一旦這麼不告不請,直通通地奔皇位而去,先前所有姿態豈不全被識破,留下永世的笑柄?不過,朱棣原是做假做慣了的人,此時一經楊子榮提醒,心內吃驚,臉上並不動聲色,反而順水推舟道:“此去正為謁陵。”於是撥轉馬頭,往朱元璋墓地孝陵而去。楊子榮因在關鍵時刻立了大功,從此受重用,引入內閣充當宰輔,並由朱棣親自為之更名為“楊榮”,與楊士奇、楊溥一道併為永樂、洪煕年間有名的“三楊”。

偽君子朱棣(10)

在最後的小插曲之後,當日,建文四年六月十七日,朱棣在南京即皇帝位,明年改元為“永樂”———永樂皇帝誕生了。

儘管從史料來看,朱允炆在歷代君主中,身上負面的東西不太多,但說到底,明朝帝座上坐著的究竟是誰,這件事本身並非我們所關心的。朱允炆坐得,朱棣坐坐又何妨?誰坐那個位子,都是朱家的皇帝,都無改乎那權力的本質,旁人犯不著擁護一個,反對另一個。

就此論,朱棣攆走朱允炆、奪了金鑾殿,本無所謂對與錯,只要這種改變對國家、人民和歷史不帶來損害或問題,就沒有任何討論的必要。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也不可能如此。

撇開朱允炆這個人具有一般帝王身上某些不多見的積極面不論,他的被推翻,也反映出極權制度已發展到令人悲絕的地步。如前所述,“靖難事件”可以說是由朱元璋一手造成的,是其咎由自取;而進一步看,則是中國古代帝權這種國家權力形式,到朱元璋手中完完全全發展成“家天下”之後,所必然要有的惡果。

雖然“天子”這醜陋的事物在中國已經存在了許多許多年,雖然社會權力一直越來越遠離“公”的範疇而向“私”的範疇集中,但是,權力變成徹頭徹尾“大私無公”的東西,確確實實是在朱元璋手中完成的。他完全視權力為自傢俬有之物,不容他人稍稍分享。為著這極端自私的權力觀,他盡戮功臣、裁撤中書省、使軍隊與將領相脫離、用諸王子為藩鎮……這些措施,固然可以讓他所視為一己之私的權力杜絕被社會或他人分享,然而恰恰也造就了朱棣那樣的野心家,以及自家骨肉相殘的局面。

我們當然不去為朱允炆被親叔父所推翻而嘆息,但不能不為這樣一種極端自私的權力觀,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制度而扼腕。朱棣篡權這件事之所以罪惡,實質不在於叔父幹掉侄子、自己去當皇帝,而在於它宣示了極權制度必將鼓勵、煽動人性中最壞的那些東西,諸如貪婪、殘暴、迫害、奴役和獨裁。

明朝一亡,黃宗羲即寫下中國思想史上的不朽之作《原君》。非有明代的三百年曆史,出不了這種文章。漢唐不能出現,甚至宋人也還寫不出,必經明朝歷史之後,才能達到像黃宗羲這樣痛切的認識。文章所探討的,是權力這事物如何從遠古的“天下為公”,異化到當下的“家天下”。它抨擊了君權的理念:

以為天下利害之權皆出於我,我以天下之利盡歸於己,以天下之害盡歸於人,亦無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公。始而慚焉,久而安焉,視天下為莫大之產業,傳之子孫,受享無窮。{32}

這段話,鋒利無比,每一個字都直搗君權邪惡之要害。至若“豈天地之大,於兆人萬姓之中,獨私一人一姓乎!”“至廢孟子而不立【朱元璋曾因孟子的反對“獨夫”的民本思想,下令撤去孟子配享牌位,並刪訂《孟子》】”,“而毅宗【崇禎皇帝朱由檢】之語公主【長平公主】,亦曰:‘若【你】何為生我家!’痛哉斯言!”等句,更將矛頭直指朱明皇室。

黃宗羲指出,這種“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公”的極端主義君權,是拿天下人為仇讎,而置自己為“獨夫”。因為獨霸一切,結果也就處在極度的危險之中。“一人智力,不能勝天下欲得之者之眾”,“遠者數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潰在其子孫矣”。

也許寫這些話時,黃宗羲腦海裡就曾想到過朱允炆的悲劇。

朱允炆的悲劇,純粹是制度的悲劇。就個人品質來論,他並不該被推翻趕下臺。關鍵是,他所繼承的權力,既過於誘人,又非他這樣性情的人所能掌控。朱允炆與祖父朱元璋交給他的權力之間,天然存在一種矛盾———一個缺乏“獨夫”素質的人,被安排到了“獨夫”的位子上。這非但可悲,且尤荒唐。於是,另一個人殺了出來———他遲早會殺出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