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的選修課。課程中涉及到很多看起來並不那麼商業的內容,儘管我是商學院的教師,學生也是MBA,但是這仍然是我們花時間去閱讀、去討論的一個遲來的機會。課堂討論中同學們更多地把焦點關注到既不是怪獸也不是綿羊的那位“享有盛名的生化學家”。大家談到了周作人,談到了民族性,談到了“委曲求全”與“助紂為虐”,更談到了德魯克作為一個“旁觀者”的選擇,談到了他十四歲生日前一週在*時的那個頓悟……“我終於發現我不屬於那一群人。”
從這個意義上,我覺得《旁觀者》對於中國讀者還有著相當特別的意義。德魯克自己說,從他寫第一本書開始至今,他“所寫的一切無不強調人的多變、多元,以及獨特之處。”他要對抗的,是一個集權當道、講求統一與一致的時代。他篤信只有獨立和多元的特質,才能護衛人類社會的價值,並培養領導力和公民精神。正是基於此意義,我覺得應該讓更多的中國人讀到這本書。
作為一個有社會責任的知識分子,德魯克不願意悲劇式地進入歷史,不管被指派為一個丑角,或證明為一粒微不足道的塵埃。德魯克選擇了離開。選擇了一個旁觀者的角色,選擇了廣場或者舞臺之外的生活(後來他有了話語權,但是集中在經濟、商業、管理領域)。這裡的旁觀者,更像是福柯所謂的不與強權者進行權力遊戲的人,是一個不放棄獨立思考的人,是一個不媚俗的人,是一個尊重人性價值的人。旁觀不是過客,旁觀,是為了仍舊作一個完整的人、一個自由的人。我覺得這不是一種怯懦,更應該說是一種清醒,或者說是個人化的選擇,作為見證人與思考者的選擇。而他們“心中那自由的世界”,“盛開著永不凋零的藍蓮花”。
德魯克筆下記敘的,是他的青年時期中對他影響至深的人。這些人其實一生都和他共處一室。你可能會羨慕他在20、30歲時就已經跟這麼多“高手過招”或者經歷這麼豐富。當然,這是拜“大變革時代”所賜。變革時期誕生偉大的領導者,因為人們總是被迫跳出自己的舒適區域。對於中國現如今的年輕人來說,同樣是在一個大變革時期中,你有這樣的機會,你需要的是經歷,並體會。我期待著德魯克真正的自傳問世,甚至希望他寫得長一些。他是一個講故事、聊思想的高手,他筆下的歷史,我實在希望看到、感受到。附帶說一句,廖月娟女士的譯文真的是非常流暢,令我佩服、讚歎。
最後,引述德魯克自己的話來描述我的心裡話:“這本書雖不是我‘最重要’的著作,卻是我個人最喜愛的一本。”我相信,這也會是你最喜歡的那一本。
值得領導者細細品位的《旁觀者》
推薦序·導讀
值得領導者細細品位的「旁觀者」
文/詹文明
與其說《旁觀者》是德魯克近百年的思想軌跡,
倒不如說是二十世紀一部“管理”的演進史。
《旁觀者》(ADVENTURES OF A BYSTANDER)一書為什麼是值得任何組織的領導者細細品位的經典人物傳記?
唯一的理由是因為經營任何組織,包括政府、企業、非營利或非政府機構都是以“人”為核心,否則縱然有再卓越的政策、策略、構思、創意等等,也都難以實現成真。但是事實上大多數的領導者對“人”卻是模糊的,反而對“事”較為熟悉。然而任何組織往往是惟有透過找對“人”,再找出對的“事”來做,任何政策、策略才有實現的機會。正因為如此,“旁觀者”書中十五組人物恰巧可以作為領導者選才、育才、用才、發展人才及挑選接棒者的重要借鏡和自省。
德魯克以其對人性深邃的洞察力、人物刻畫的張力、豐富的文學素養、社會動態的觀察力及那罕見的博聞強記,將每一組人物活生生的呈現出其立體的面貌和性格,更有意或無意地突顯出其價值取向和優劣處。對照於歷史的軌跡,經歷了第一、二次世界大戰,也涵蓋了歐洲、美洲及亞洲,橫跨了地中海、太平洋的地理位置,融合了歐洲的人文素養、中道思想與美洲的科技、現代思維,展現了無比的生機與活力,加上社會的演化,由工業革命、生產力到管理思想的創新,使得德魯克的歷史地位以及影響力超乎想象,在書裡處處流露出其穩健成熟的心智、宏觀兼具微觀的視野、開闊坦蕩的格局,點出了跨世紀的人類命運,也導引出歷史的未來。
“就在我十四歲生日前一個禮拜,我驚覺自己已成為一個‘旁觀者’,那天是一九二三年的十一月十一日……再過八天就是我的生日了。”德魯克如此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