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名義上是要幫助拉美國家挽回“失去的十年”,實際上是不顧拉美國家的實際情況和利益,干涉它們的內政,要求它們全面開放貨物與資本市場,放鬆外匯管理,實現絕對的新自由主義市場經濟。
這一共識被稱作“華盛頓共識”。該共識包括十個方面:(1)加強財政紀律,壓縮財政赤字,降低通貨膨脹率,穩定宏觀經濟形勢;(2)把政府開支的重點轉向經濟效益高的領域和有利於改善收入分配的領域(如文教衛生和基礎設施);(3)開展稅制改革,降低邊際稅率,擴大稅基;(4)實施利率市場化;(5)採用一種具有競爭力的匯率制度;(6)實施貿易自由化,開放市場;(7)放鬆對外資的限制;(8)對國有企業實施私有化;(8)放鬆政府的管制;(10)保護私人財產權。
美國著名學者諾姆·喬姆斯基在他的《新自由主義和全球秩序》一書中明確指出:“新自由主義的華盛頓共識指的是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一系列理論,它們由美國政府及其控制的國際經濟組織所制定,並由它們透過各種方式實施。”
古巴美洲研究中心主任阿達爾貝託·龍達·巴羅納《當今拉美:全球化抑或其他選擇》的論文中指出,全球化在拉美地區導致的問題並不是現在才有。對於這一地區大多數國家的政府和現存的資本主義而言,當面臨著新自由資本主義和現存的資本主義的壓力時候,為了解決依附性發展和一體化問題,唯一的答案就是所謂的“華盛頓共識”正規化。在該正規化的指導下,拉美地區進行了20多年的改革。
阿根廷曾經是全球第八大、最富有的經濟濟強國之一,2000年人均國民總收入達7440美元。因此,阿根廷曾被當做美國的扶持樣板和“新自由主義試驗田”,但是2001年的阿根廷經濟危機卻宣告了自由主義經濟的“美國模式”的破產。
阿根廷自1991年開始實行的比索兌美元1比1的嚴格固定匯率制,限制了貨幣的發行量; 因而曾一度抑制了4位數的通貨膨脹。
但是通貨膨脹降下來了,高估的比索卻使阿根廷企業的競爭力不斷下降;結果必然是出口減少、經常專案赤字增加、外債急劇增多;再加上財政赤字導致的利率升高,阻礙了投資和經濟發展。高估的阿根廷比索也吸引了大量的國際投機資本。
到2001年7月,由於阿根廷經濟持續衰退,稅收下降,政府財政赤字居高不下,面臨喪失對外支付能力的債務危機,醞釀已久的債務危機終於爆發,短短一個星期內證券市場連續大幅下挫,梅爾瓦股票指數與公債價格屢創新低,國家風險指數一度上升到1600點以上。國內商業銀行為尋求自保,紛紛抬高貸款利率,利率水平一度曾經達到350%,美元投機資本加速逃離阿根廷。
12月1日,阿根廷政府強制法令管制,從當月3日起,任何人每個月出境帶出外匯現鈔不得超過1000美元,如確實需超過1000美元現鈔,需經中央銀行和外匯管理局批准。各商業銀行為防止資金外流,拒絕放貸,囤積自保,並瘋狂提升利率,以致各大銀行隔夜拆借利率竟躥升到了700%。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逢敵亮劍清理後院—1994年墨西哥比索危機(7)
12月19日,阿根廷金融危機已經演變成經濟危機。用於對外貿易結算或支付在境外消費費用的外匯,不得以現鈔清算,可透過電子結算系統、銀行匯兌、票據或其他非現鈔手段支付。到2002年4月下旬,阿根廷人民長期積累、手中擁有約合125億美元總額的銀行存款被凍結,政府要求將其強制轉換成低息政府債券。
和墨西哥當年的比索危機一樣,阿根廷的金融危機將會演變成其嚴重的經濟危機、政府危機、社會危機,並很快就會蔓延到拉美其他國家。但是,和拯救墨西哥不同的是,這次美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都沒有伸出援手,而是隔岸觀火。為什麼?
2000年IMF經濟援助了阿根廷400億美元的貸款,但條件是政府的赤字水平控制在65億美元之內,顯然這是辦不到的,是絕對不可能辦到的。
最為根本的是,在阿根廷政府已動用消耗了60億美元外匯儲備也無法阻止資本外逃的情況下,該國總統梅內姆發表講話,主張將阿根廷經濟美元化,公開呼籲阿根廷人“將手中的每一個比索儘快地兌換成美元”,這是試圖將比索“美元化”的危險一步,導致了美國的警惕。
有分析認為,一再發生通貨膨脹的國家;要求貨幣穩定的呼聲很高;在對本國貨幣普遍失去信心的情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