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2 / 4)

小說:白金漢宮的倒影 作者:莫莫言

絞盡腦汁,思考著怎樣維護日不落帝國的威望。自由放任政策顯然立不住腳了,可是狄斯累利的帝國主義政策也不見得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儘管這位政壇老手憑藉著獨到的帝國主義政策在1874年打敗老對手格拉斯頓,成為了首相,但是卻讓老態龍鍾的英帝國捲入了戰爭。

英國固然有驕傲的帝國情結,但是也不願意用生命來交換,戰爭在任何時候都是人民所不願見到的。格拉斯頓趁著生靈塗炭的機會,大搖大擺走向了競選演講臺,抓住狄斯累利的帝國政策導致戰爭的把柄將其擠了下去,風風火火地再次登上了執政舞臺。透過這期間的戰爭和敗績,格拉斯頓才明白,自己的自由帝國主義政策和迪斯累裡的有形帝國主義政策都將會把英國帶向一個極端,只有將兩者適當地結合起來才有可能出現轉機。

無論如何,英國人都不願意放棄帝國政策。不管是狄斯累利,還是格拉斯頓,他們爭論的前提都是帝國的存在。至於實行什麼樣的帝國主義政策,是根據不同的時代,個人的理解能力和實踐經驗來判斷的。對於一個四周環海的國家來說,貿易是賴以生存的基本經濟來源。也許是不滿於這種單調的經濟來源,才導致了英國不斷向外擴張的帝國主義政策。的確,英國是透過帝國主義發家致富的,對於當地的老百姓來說,帝國主義就意味著豐衣足食。對有民族情感的人來說,帝國主義就是他們引以為豪的民族特徵。

帝國主義讓19世紀的不同社會階層的英國人都嚐到了甜頭,滿腹經綸的學者得到了更多學習外來文化的機會,造就了不少廣聞博識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那些腆著大肚子,滿面紅光的軍事家也盡數是靠殖民地富起來的。無論是首相國王,還是黎民百姓,甚至連遊走街道的乞丐都具有帝國自豪感。

帝國主義已經成為一種文化被代代傳承,是英國大眾的信仰。在英國走向殖民擴張道路的時候,似乎是一帆風順,這讓英國人更加篤定地相信,帝國主義是上帝賜給英國發展國力的有利武器。大概是進行殖民侵略太過順利了,所以當殖民地出現問題時,大英帝國才會顯得手忙腳亂。但是無論出現多少種爭吵的聲音,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他們的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維護大英帝國的威嚴,只不過處理方式有的激進,有的保守罷了。

當大英帝國所向披靡、叱吒國際的時候,不管激進還是保守都可以延續帝國的輝煌。然而在大英帝國停滯不前,被其他後起之秀超越的時候,這兩種不同的道路就成為生死攸關的選擇。這時,讓帝國主義蓬勃發展的“自由放任”思想也變成了一種選擇。堅持就會使帝國經濟受到嚴重的損失,而放棄就會使帝國尊嚴受到傷害。堅持與否也正是保守黨和自由黨,狄斯累利和格拉斯頓的爭吵點。在利益和尊嚴面前,政治家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在他們眼中,窮人根本沒有尊嚴。

“自由放任”時代的終結(5)

政治家們的傾向已經決定了英國未來思想的發展方向,“自由放任”似乎已經窮途末路,只是欠缺一個漂亮的結尾而已。而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既給了“自由放任”主義一記重拳,也給了它一個殘缺的結束。

兩次浩劫,讓一個帝國失去了往日的風采。英國因為具有創新意識走到了世界前列,又因為故步自封,守著陳舊的思想體制,而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慢慢落後。曾經讓英國人無比自豪的帝國主義竟然演變成負擔,“自由放任”主義成就了一個帝國卻也毀滅了一個帝國。昔日被奉為神的思想,最後給英國帶來的只是一抹悲哀。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福利國家與“英國病”(1)

二戰之後,艾德禮取代了丘吉爾成為新一任首相,工黨春風滿面,望著保守黨失落的背影,大呼過癮。

丘吉爾憤憤地抱怨人民不該過河拆橋,這些抱怨聲對工黨沒有絲毫影響,誰讓人家考慮到了人民福利問題呢。那篇《讓我們面對未來》,成就了工黨,也成就了艾德禮。艾德禮老練穩重,對政治事業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抱有極大的熱情,相比滿腹牢騷,崇尚暴力的丘吉爾來說更適合人們的口味。顯然,丘吉爾高估了人們對戰爭的熱情,準確地說,他低估了利益在尊嚴面前的誘惑力。而艾德禮沒有忘記,人只要活著就離不開柴米油鹽。

工黨上臺後,立即開始整頓國內政治經濟環境。除了工業國有化之外,工黨最重大的舉措就是將國家福利化,這也是當初工黨在競選宣言中對人民作出的承諾。

早在1942年《貝弗裡奇報告》出臺的時候,工黨就開始著手建立一個福利國家。怎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