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2 / 4)

小說:白金漢宮的倒影 作者:莫莫言

個化學家,大學畢業的只有五百多人,還有一半是在國外上的大學。有機化學方面的人才更是鳳毛麟角,僅佔同期德國有機化學專家的6%到8%。教育落後,就意味著可供發展的人力資源減少,這成為英國經濟發展的一個不小的隱患。

從英國的大學教育中可以看到英國人身上古老的恬靜思想,眾所周知,英國人總是以紳士的形象面向世界。這種紳士風度,來源於英國傳統的貴族氣質。當貴族氣質成為風尚的時候,其所附帶的安逸、享樂主義也會瀰漫開來,人們也時刻表現得慢條斯理、舉止優雅。然而這種優雅,表現在經濟中,就變成了不思創新,缺乏進取,與當時風風火火進行的工業革命格格不入。而且,英國的上流社會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很多人削尖了腦袋想進入上流社會,成為貴族。很多商人都認為,萬貫家產都不如一個貴族身份,即使用一半的家產來購買一萬英畝土地,哪怕沒有收益,都是值得驕傲的。

在這種意識的支配下,很多閒置資金沒有利用在工業上,而是大部分被用來購買一個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其他國家自然樂得看英國工業被一些毫無意義的身份牽絆,這樣的國家很容易超越。德國人曾傲慢地表示,如果再有一百年和平的時間,英國人一定會死得很慘。貴族觀念已經滲透到英國經濟發展的最底層,所有靠工商業發家的人也許一開始的目標就是為了能躋身上流社會。他們本身所帶有的價值觀,都是在貴族觀念上滋生出來的,因此在英國經濟危機的時候他們並沒有擔負起振興英國的重任。

在英國看來,本國有蘊藏豐富的煤礦,這依然是世界上主要的燃料,而且價格低廉。這些煤為英國的經濟發展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使其在19世紀80年代仍然有著不錯的貿易額。這讓英國人感到驕傲,不用什麼科研發展,國家經濟機器照樣運轉。再加上那個時期,英國還有可以盈利的蒸汽機、傳送帶和軸,使他們覺得任何電力及其相關產品都沒有生產和使用的必要。而事實證明,電力產品的使用可以為一個國家帶來巨大的利益。

如果說英國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的經濟衰落還不具有說服力的話,那麼兩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出現的經濟急轉彎,應該讓世界人民瞠目結舌了。

在一戰之前,英國人大概還不知道什麼叫做“對外依賴”。的確,在19世紀中期之後,英國人可以自豪地告訴別人,我們國家是往外砸錢的,能砸多少砸多少。從1865年到1914年,英國本土投資只佔到了總投資的30%,其餘的70%都投資在了世界各地,美國、歐洲還有其他國家。就在一戰發生的前一天,英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外國投資者,佔全世界投資總額的一半。位居第二的美國與其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這種瘋狂的資本輸出,成就了一個世界金融中心——倫敦。

倫敦一時間成了眾人矚目的城市,許多國家都期待著能得到英國的投資,以發展本國經濟。可是誰能想到,一夜之間,戰爭的火焰燒遍歐洲,這個擁有世界第一投資水平的國家,成為了最大的債務國,要依賴國外的貸款才能勉強支撐。其實這種依賴從英國發展殖民地開始就已經存在了,從殖民地可以獲得廉價的勞動力和豐富的生產原料,這些都能給英國帶來令人咋舌的利潤。而且在殖民地上做投資,相對混亂的歐洲來說,更具有安全性。19世紀末,英國對外投資的收入達到9000萬甚至1億美元。可是久而久之,英國對外的依賴性越來越嚴重,甚至阻礙了國內的技術革新和生產投資。更可怕的是,對殖民地利潤的依賴,使很多資產階級停止了創新,慵懶地成為了坐吃山空的“食利族”。英國一葉障目,捧著殖民地經濟沾沾自喜,還以為自己永遠是國際上的老大,可事實上,英國此時的工業水平已經大大落後於其他國家。

贏了兩場世界大戰卻失去了一個帝國(3)

這種依賴性經濟的壽命往往十分短暫,而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經濟政策,更是不堪一擊。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工業化就是國家經濟發達的重要標誌,也是考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標準,更是經濟持久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依賴性經濟註定經受不住戰爭的考驗,很快就會變成經濟發展的絆腳石,脆弱的經濟政策很容易在戰爭衝擊下崩塌,這在兩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的經濟狀況上得到了印證。英國靠依賴性經濟發展起來,但最終依賴性經濟變成了英國經濟發展的一個致命弱點。

其實,如果英國人可以早一點意識到,傳統經濟發展的制約性,能及時對傳統企業加以改造,適時進行技術創新,發展新興工業,可能就會在兩次工業革命之後依然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