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3 / 4)

小說:中國與羅馬 作者:噹噹噹當

與中西交通(21)

[72]《漢書·西域傳》載:漢王恢破姑師,虜樓蘭王,使之降服貢獻,並多次遣子質漢。元鳳四年(公元前77年)“更名其國為鄯善,為刻印章,賜以宮女為夫人,備車騎輜重”。後送質子尉屠耆歸國為王,尉屠耆自請昭帝曰:“身在漢久,今歸……國中有伊循城,其地肥美,願漢遣將屯田積穀,令臣得依其威重。”漢遂遣將卒屯田於此。

[73]漢初,西域交通大開,販絲之商,亦經此西去。斯坦因發現漢代西傳絲帛的“最初形式”即出於此。黃文弼亦在此一漢代衣冠塚中見到“文綺絹綵,甚為都麗,雖黃髮小兒,亦皆披服錦繡”。《大唐西域記》載中國蠶絲入于闐之故事,認為“東國”即中原。但據考,實際上此東國應是鄯善,因為當時(東漢末)中原並無與于闐通婚之事,而鄯善與中原近鄰,又為中國外甥,先有蠶桑,極為自然。

[74]王國維:《觀堂集林》(中華書局,1959年)《敦煌所出漢簡跋十四》。

[75]周連寬:《漢諾羌國考》(《中亞學刊》第一輯)。

[77]賀昌群在《古代西域交通與法顯印度巡禮》一書中指出:漢唐間從新疆西北路越蔥嶺至中亞、印度,只有三條主道,其中兩條出自於闐。但他說于闐至罽賓的“捷徑”,還不是《漢書》中暗示的真正捷徑。

[78]楊建新、盧葦:《絲綢之路》,51~52頁。

[79]夏鼎:《“和闐馬錢”考》(《文物》1962年7、8期)。

[80]莎車與漢政府關係,中間亦有小波折。《漢書·西域傳》:“萬年初立,暴惡,國人不說。莎車王弟呼屠徵殺萬年,並殺漢使者,自立為王,約諸國背漢。會衛侯馮奉世使送大宛客,即以便宜發諸國兵擊殺之,更立它昆弟子為莎車王。還,拜奉世為光祿大夫。”這段史料說明:(一)呼屠徵背漢,企圖煽動諸侯一起造反,不得人心。而奉世一呼百諾,諸國出兵殺滅呼屠徵,反映出當時西域各地民族對漢王朝的向心力。(二)馮奉世本是護送客人的小使臣,途中立此一功,雖是順手而得,但因意義重大,遷為大夫,足見漢政府對鞏固漢道政局穩定之重視。

[83]《逸周書·王會篇》:“大夏茲白牛”,“正北空同、大夏、莎車、禺氏”;《山海經·海內東經》:“國在流沙外者大夏、豎沙、居繇、月氏之國。”《呂氏春秋·古樂篇》:“黃帝令伶倫作為律,伶倫自大夏之西,乃之阮之陰取竹於嶰谿之谷;《淮南子·地形訓》:“九州之外,乃有八,亦方千里,……西北方曰大夏。”

[84]Lawlinson,H。G。Bactria(London,1912),p。1;p。32。

[85]《史記·大宛列傳》:“條支,在安息西數千裡,臨西海,暑溼,耕田,田稻……人眾甚多,往往有小君長,由安息役屬之,以為外國。”這正是塞琉古王國分裂、衰亡時期的狀況。

[86]Lawlinson,H。G。Bactria(London,1912),p。73。

[87]Strabo。Geography,XI,XI。I。

[88]Lawlinson,H。G。Bactria(London,1912),p。77。

[89]見Strabo。Geography,XI,Ⅱ,Ⅲ,I;XI。XI,I;以及Majumdar,R。C。TheAgeofImperialUnity(Bombay,1952),p。110,p。101;塞克斯的《波斯史》第一卷中(331~335頁)也論及這段歷史。

[90]主要是河西古族大夏和月氏,還有受烏孫西遷影響而南下的塞種人。

[91]朱傑勤:《關於中外關係史研究的幾點看法》(《學術研究》1982。4)。

[92]有著名的《彌蘭陀問經》(QuestionsofMenander)記載其事蹟。

[93]Strabo。Geography,XI,Xl,I。

[94]Lawlinson,H。G。Bactria(London,1912),p。120;珀西·塞克斯著,張家麟譯:《阿富汗史》(商務印書館,1973年),160~161頁。

[95]Lawlinson,H。G。Bactria(London,1912),pp。117~118。

[96]ibi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