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2 / 4)

小說:經濟學林論劍 作者:江暖

as)一書,開闢專門章節評論曼德維爾的思想,並充分肯定了曼德維爾對經濟學的貢獻。

亞當·斯密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說過一句經典的話:“我們每天所需的糧食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或烙面師的恩惠,而是出於他們自利的打算。”從本質上講,與曼德維爾的思想異曲同工。香港學者林行止在《醫生與經濟學家》一文甚至認為亞當·斯密的這段話是受了曼德維爾的影響!

“破窗理論”的現代內涵

薛兆豐等人引用或者批評“破窗理論”時,基本上是停留在古典階段或者說是巴師夏的那個年代,而且,也沒有明白巴師夏本人對“破窗理論”的誤解,儘管這個理論是巴師夏提出來的(當然,他並沒有命名“破窗理論”)。

至於現在的主流經濟學,關於“破窗理論”的內涵也已經被拓寬了,它泛指破壞活動(包括戰爭、地震等)和公用品(Public Goods)的支出會使經濟受益(參見《經濟學的困惑與悖論》,華夏出版社,2001)。如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認為,在經濟蕭條時,將儲蓄用於“在地上挖坑”,不僅能增加就業,而且會增加以有用的商品和勞務來表現的實際國民福利(當然,凱恩斯的理論也不是新思想,斯圖亞特在1767年發表的《政治經濟學原理研究》一書就提出,政府支出,即使花費在“軍需品”上,也能促進就業,但他更願意和平建設。他說,“耗費巨大的公共工程是給窮人掙飯吃和發展工業的一種手段,這不會損害樸素的生產方式”)。在1995年日本大阪遭遇毀滅性地震後,撰文稱:一些專家認為,地震能在某種程度上為正在奮力擺脫長期蕭條的經濟帶來繁榮(參見《紐約時報》,1995年1月18日)。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喬新生所認為的“破窗理論”,“是為了說明孩童的行為與政府的行為所能產生的後果,從而徹底地否定凱恩斯主義的政府幹預政策”。是對“破窗理論”的誤解。

你想打破誰的“窗子”?(2)

“破窗”與經濟增長

“破窗”能否帶來經濟的增長?從實證資料看,答案是肯定的。

(1)破壞事件與經濟增長。

先看戰爭對經濟增長的作用。1973年,美國經濟學家Robertson對戰爭的結果研究表明,在美國,從1940年到1945年GDP翻了兩番,實際收入增加,並消除了失業。經濟史學家Michael Bernstein也認為,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冷戰中,對公用品(或公共產品)和其他物品的巨大支出,是美國經濟成功的原因(參見《紐約時報》,1995年5月12日)。

再看其他破壞事件對經濟的作用。例如在經濟衰退中,商家將牛奶倒進河流中,這是否是浪費和無人道的行為?顯然,把牛奶倒進海里是出於保護生產者利益的考慮。農民買不起,你送牛奶給他,生產者的利益就會受到很大的損害。所以為了維護必要的供需平衡和必要的價格,就得限產,讓一部分人先失業,這樣就可以平衡供求關係。這是一個不以人們的意識形態、人們的主觀願望為轉移的客觀規律。當生產達到一定程度,需求跟不上的時候,就得調整生產,就得開拓市場,兩方面共同努力實現這個平衡。

還有,事實不像有些人想像的那樣“殘忍”。2000年1月11日《羊城晚報》的一篇報道稱:南海市牛奶研究開發公司對目前挫傷奶農的收購價表示已是硬著頭皮支撐。據悉,該公司的鮮奶日處理能力是4噸,除固定供奶農戶外,許多零售奶農也將鮮奶銷往該公司,使公司每天的收購量高達噸,4個冷庫全部儲存滿。賣不出去的鮮奶儲存超過7日則變質,於是幾乎每天都要傾倒變質牛奶,有時一日倒掉2噸多。也就是說,因為滯銷,商家無法儲存,牛奶壞掉了,不得不倒掉。我倒要問問那些自認為充滿“人文關懷”的學者:我們是否應該將這些壞牛奶免費送給百姓享用?

(2)公用品建設與經濟增長。

這方面的理論,凱恩斯講述得比較完備了,此不贅述。最為鮮活的實證案例,就是羅斯福“新政”。羅斯福上任後從一開始就傾注了極大的力量興辦大規模的公共工程,以擴大政府開支來彌補私人投資下降而出現的空白,並解決部分就業問題。1935年4月28日,羅斯福正式宣佈工賑計劃,明確規定對有工作能力的失業者不發放救濟金,而是幫助其透過參加不同的勞動獲得工資。後來人們對羅斯福新政的評價是,這是20世紀資本主義發展歷程中的重大事件,幫助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