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我在這裡先給出我認為正確的答案:他們的推導缺陷在於對遞減律無界限的應用,或者說是對該定律的邊界或內涵實行了沒有界定的應用。
翻閱了大量的海外經濟學著作,我發現那些學者關於遞減律的討論,都是用形式邏輯中的歸納論證法進行推演的(茅先生認為該規律無法證明,顯然是不嚴密的)。他們認為該規律需要考慮前提條件(茅先生將它作為公理,也是不嚴密的)。如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認為:“在這一規律之中有一個暗含的條件,應當加以說明。就是我們假定,不容許這期間有時間使消費者自己在性格和愛好上發生任何變化。”這其實是假定人的偏好不變。
馬歇爾的限定,儘管解決了前面所提到的“例外”可能帶來的導致遞減律破產,進而解決了可能使整個經濟學大廈倒塌的惡果,但是,它使得遞減律不切合實際,很武斷,有些玩弄邏輯遊戲的味道。因為,人的偏好必定隨著時間而改變,這是事實。作為一條“規律”,如果同諸多的“事實”相違背,無法真正解釋現象,則該規律必定是偽規律或者說是徹頭徹尾的錯誤。
到底如何對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做出前提限定?這可以從我們的消費品分析得出結論。
儘管消費品包羅永珍,但大致可以分為兩部分:生活必需品,如柴、米、油、鹽等;非生活必需品,即在各種生活必需品得到保障之後出現的,如各種裝飾品或炫耀性商品等。
——生活必需品。經驗表明,就餐時,如果滿桌子都是某一種菜,我們會感到厭煩。所以,比較理想的是,菜餚必須是葷素搭配。前者符合遞減律,“理想狀態”不符合遞減律。為什麼?前者是個體,其邊際效用是遞減的;後者是總體,即幾種菜的效用的加總,所以消費的品種增加時,加總的或者消費者所得到的效用是增加的。也就是說,存在總體效用與個體效用的區分。所以,在需求的任何一個週期中,同類和等量的一定數量的消費品所帶來的效用的每一次追加,必然被估算得比前一次低。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上癮品”與邊際效用遞減規律(2)
但就個體物品而言,還需要進一步的分析。以吃燒餅為例,如果燒餅的材質發生了變化,那麼其邊際效用未必遞減了。如果將人的一生納入該規律的視野,那麼,對於人的一生而言,從出生到死亡,第一口燒餅的效用最大,以後遞減,直到死亡前的最後一口燒餅,效用最小。如果在人生中途,出現飢餓狀況,而且到了飢餓的極限,如果有燒餅提供就能存活,沒有燒餅必定死亡,這時,只為其提供了一口燒餅,人照樣死了,這最後的一口燒餅的效用,到底是最大還是最小?所以,要使遞減律得以成立,還必須進行限定:時間一定,產品同質。
——非生活必需品。人類對這類產品的需求一般表現為多樣性和廣延性。所謂多樣性,是指人們對該類產品的需求,自始就是富於變化的,一種需求會引致出另一種需求;所謂廣延性,指的是它們往往包含著廣闊的目標,其範圍又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等的發展而擴大。看來,這種需求似乎是無限的,而且其邊際效用可能不是遞減的(中外學者提出的“例外”多屬於這類產品)。比如說,一位先生嗜畫如命,一見到好畫(名畫)便不惜花費極高的代價(或者說是一切代價)得到它。而現實中,這種人比比皆是。他們的嗜好成了一種怪癖,甚至被認為是一種病態的行為,似乎是一個無底洞,永遠也填不滿。他每得到一幅畫,都不會減弱他的強烈的願望,相反,刺激了他的新的慾望。這種現象是否推翻了遞減律?如果毫無變化地重複同樣的行為(完全相同,既無擴充套件,也無變化),則其結果也是必然走向厭煩或厭惡。因為,這裡同樣存在總體效用與個體效用的區分:具體到某幅畫,比如說唐寅的仕女圖,如果同樣的一幅,則任何一個字畫收藏家都會異常興奮。但如果某收藏家再擁有同樣的一幅畫,則興奮的感覺將削弱,如此增加,直到N幅(N取值在3到無窮大),則對他來講,唐寅的這幅畫可能連廢紙都不如了。我想,你現在可以理解,為什麼一些收藏家手頭有兩幅同樣的名畫,會毀掉其中的一幅。
收藏家之所以慾望無窮,是因為他已經獲得的畫或者還沒有獲得的畫,是不同的,各幅畫給他帶來的效用加總,就是他的總效用,而“每個人都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即使拿汪丁丁先生所列舉的酒的例子,同樣可以得出一樣的結論。在炎熱的夏天,喝一杯冰啤酒會使你感到神清氣爽,舒服極了。喝第二杯,感覺也不錯;喝第三杯、第四杯甚至更多杯,感覺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