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3 / 4)

辭官,去悠遊山林。

這是一種真正認識清楚了自己之後的正確做法。

也正是這樣的做法,才真正維護住了一個人、一個社會的正氣。社會才能因為這股正氣,保持健康的發展。

3。心中常存一份敬畏(1)

《中庸》認為,一個人想要做到誠信,就必須在內心中有所敬畏。

因此,南宋思想家朱熹才會在《中庸注》中說“君子之心,常存敬畏。”

“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講的是個什麼道理呢?

實際上,這句話就是告誡人們,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心中應該常常存有一份敬畏。

有人會問,長存敬畏之心,那麼到底敬畏什麼呢?

所謂的敬畏,指的是人們對自然規律和道德法律,所應保持的一種敬重與畏懼之心。

之所以要對這些事物保持敬畏,是因為只有它們,才能讓我們明白自身的渺小和不足,幫助我們自覺地反思,約束自己的行為。

落實到這裡,就是它們能幫助我們做到真正的誠信。

實際上,在我國,常存敬畏之心有一個很優良的傳統。

在儒家看來,人們應該“敬天命”、“畏聖人”。

在道家看來,人們應該對自然規律保持強烈的敬畏感。

這些思想和學說,在歷史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教化了人心,同樣也拓寬了人們的胸懷、視野。

正是在這些思想學說的影響下,我國曆史上產生了一批又一批真正擁有敬畏之心的賢能之人。

大家都知道宋代的文壇領袖歐陽修。他的文字光照千古,流芳百世。可是,他每次在寫好一篇文章之後,都會“用思甚苦”地仔細斟酌。

對此,歐陽修的妻子很不理解:“你這麼辛苦幹嘛,難道你還擔心受到先生的責罰?”

歐陽修笑著答道:“我不是怕先生責怪,而是擔心後生嘲笑啊!”

實際上,歐陽修的擔心和害怕,就是一種敬畏之心。

因為他知道,文章會對世風人心產生很大的影響。越是名人寫的文章,越要注意遣詞造句。歐陽修擔心和敬畏的,就是自己的文章沒寫好,會損害社會的善良風俗。

不僅僅是歐陽修,近代大學者胡適先生,寫文章也長存一份敬畏之心。

胡適曾對人說:“人家以為我寫文章,總是下筆千言,一揮而就,其實我寫文章是極慢極慢的。”

而李宗仁則對胡適在寫文章上的態度印象十分深刻,他說:“適之先生,愛惜羽毛。”

其實,胡適不是愛惜自己的筆,而是跟歐陽修一樣,擔心自己的文章會破壞世風人心。

賢能之人的敬畏之心,還體現在了藝術領域,顯示出了藝術家們的優秀品德。

據說,近代思想家、學者梁啟超先生,對自己書法作品的儲存上十分謹慎。

據知情人透露,梁先生在自己的一生裡面,創作了將近三萬件的書法作品,幾乎每件都稱得上是珍品。

可有意思的是,梁先生卻絕少在這些作品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或者印章。這是為什麼呢?

對此,胡適認為:“因為梁氏成名太早,他知道他的片紙隻字都會有人收藏,所以他連個小紙條也不亂寫。”

由此可見,梁先生對藝術,是存有了一份敬畏之心的。

我國現代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同樣如此。

在吳冠中先生看來,一個藝術家不能為了市場價格,而失去自己的審美標準,那樣等於是在藝術自殺。

用吳冠中先生自己的話說:“藝術是神聖的,一定不能讓謬種流傳。”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一旦自己稍微不滿意某幅作品,他就會付之一炬。

就這樣,好幾百幅已經稱得上藝術珍品的畫作,被吳老一把火燒成了灰燼。而實際上,他燒掉的不少畫,在市場上的價格,只能用天價來形容。

對此,吳冠中先生解釋道:“騙得了今天的人,騙不了明天的人。”

3。心中常存一份敬畏(2)

在他看來,自己只想把那些讓明天的藝術家挑不出毛病的畫,留給後人。

這就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家,對藝術虔誠,同時也是敬畏。

上面這些先生做到了心存敬畏,不愧為我們人生的楷模。

他們能夠如此,因為他們身上有著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文化責任感。

在他們看來,只有“上對得起先人,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