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部分(3 / 4)

小說:帝國的朝陽 作者:噹噹噹當

幾年兵能換回幾十畝田,這世間沒有比這更划算的事情了。

於是王成梁解開腰帶,脫掉了他的衣服,然後把一小塊布泡進冒著熱氣的水裡,使勁擦洗起他那黑褐色的身體。儘管水很熱,但實際上屋子裡依然很冷,尤其是身子沾了水後,那就更冷了,因此他加快了速度,不停地用毛巾往身上撩水,直到他渾身都冒起淡淡的熱氣。

洗澡洗的很快,洗好澡,穿起那件破舊的棉衣,王成梁迅速把辮子編得整整齊齊,而且還在髮辮中間編進一條帶穗的絲繩。

待他走出去的時候,正吸著旱菸的老人只是巴巴的看了兒子一眼,先是長嘆了口氣,然後那眼簾便垂了下來,沒有任何言語,可那臉上卻帶著濃濃的不捨。

走出家門的王成梁沿著田間彎彎曲曲的小路走著,在雪地裡走了半個多鐘頭後,便看到了不遠的地方矗立著灰色的城牆。而他要去的地方,就在城裡頭,是在城裡頭的那個飄著紅旗的徵兵站。

這徵兵站原本是東北軍的獨創,過去北洋衙門募兵時,都是把募兵數量分至山東、直隸、河南各府,然後再由官府主持。甚至就是當年朝鮮新軍也是由地方官府代募。不過待東三省總督開府後,這改募兵為徵兵之後,便首先於山東各地設立了徵兵站。

當然這是先得到直隸總督的允許,現在這徵兵站非但遍佈山東、直隸、河南各府,就是兩江、湖廣等地亦設立徵兵站,數百家徵兵站並非僅僅只是用於徵兵。募工亦是由徵兵站代勞,實際上募工才是徵兵站的主職,正是這些星羅棋佈徵兵站在半年多以來,將數以十萬計的勞工募往東北,從而緩解了東北的人力不足的困境。

而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從東北寫信回來,那些寬慰家人的話語,卻變成了許多人嚮往東北的原因——頓頓白米飯、白麵饅頭,天天吃肉,就是鄉間的地主也不見得能過上這樣的日子。更重要的是這按月發餉卻是實打實的。那些募往東北的勞工家人能領到一個存摺,東北銀行分理處會按月把六成的餉酬發在那存摺上。

不知多少曾經窮的連飯都吃不上的鄉人因為去了東北,讓家人的日子過的越發闊綽起來,眼見為實之下,“闖關東”便在內地越發的流行起來,幾乎每天這些徵兵站門前都會站滿欲往東北貧苦百姓。

因為是徵兵站的關係,所以按照定例都是先行兵選,只有身體素質最好的才能當兵。稍次一些的則被分至勞工,剩下的如何願意。也可以到東北作佃農,租種官府的官地。總之,一句話,只要你來,只要不是缺胳膊少腿不能自理的人,最後都能得到一份工。

也許是因為下了幾天的雪。也許是年關剛過,所以壓下了不少有,這天不過是剛一放晴,在東北軍阜陽徵兵站的門外,便排出了一條長隊來。皖北不同於山東,原本並沒有“闖關東”的習俗,可這並不妨礙這裡的百姓對好日子的嚮往,尤其是那些家中地少的貧苦百姓。

一個個少者不過十六七歲,長者不過三十餘歲的青壯從一大清早,便在徵兵站外排出了一條長隊來,人們焦急的等待著,每當有人歡天喜地的走出來的時候,排隊的人總會問著他們是被點了兵還是被募了工,如若是前者,人們會頓時流露出羨慕的眼神,縱是再不濟當三年兵以後可是能得25畝地,那可是能傳給子孫的祖產,25畝地,就是鄉下的富家也不過如此吧!至於募了工嘛,雖說一個月有幾塊大洋,可那與扛長工有啥區別?無非就是多拿幾塊大洋罷了!

“嘿,瞧著那個小兄弟沒有,200斤的扛鈴連舉了50個,那力氣,可真沒得說……”

在人群中,聽著周圍盡是羨慕的語氣,王成梁的臉上同樣帶著羨慕之色,他甚至暗自掂量了一下自己,自己能不舉起那200斤的扛鈴。

儘管這只是第一關,雖說到了東北之後,在新兵營中還會有超過六成的新兵被淘汰,可這並不妨礙王成梁與其它人一般,對未來,準確的來說是對那25畝田產充滿了渴望。

當如王成梁一樣的百姓在徵兵站前排起一條長隊的時候,在附近的一個油茶攤子上,一位穿著長衫棉袍的長者,瞧著這些人,那眉頭卻皺成了一團兒。

“真是一群無知小民!”

這位穿著長衫棉袍的長者正是新任的阜陽知府,在道出這番話時,那臉上全是輕蔑之狀。

“為那唐氏小兒所矇騙卻又為喜,實在是可憐至極!”

說著他輕輕撫須說道。

“這些無知小民,皆以本地之地價算之25畝田地折銀可達兩百餘兩,皆以為賺,可實則卻不知東北土地極廉,那唐氏小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