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在議定書正文內明確減排目標,改為執行“路線圖”方案。
這意思是說,既然大家都不太熱心,就算定出計劃來也不見得能遵守,再叫“公約”等之類,著實有些玷汙“公約”這個詞,用“路線圖”這個詞夠美妙。
但這個“巴厘島路線圖”也是一波三折,開始時,美國代表團團長、負責全球事務的副國務卿葆拉?多布里揚斯基在大會表決前說,美國將反對“巴厘島路線圖”,讓“路線圖”的透過也蒙上陰影。
最後經過村民委員會代表潘基文的動情演說,也或許是美國的良心發現,“巴厘島路線圖”終於透過。
只有義務沒有權利的事,任何國家都不會幹的,更何況是美國。美國不可能在發展中國家不承擔義務的情況下批准條約。這麼重大的全球事務沒有美國參加顯然也是不行的,最後作為妥協,“巴厘島路線圖”一方面堅持“共同但有區別原則”,一方面又考慮發展中國家承擔一定的減排義務,這就意味著“雙軌”並行。
美國以退出談判為威脅,迫使發展中國家作出一定的讓步。
除了“雙軌制”外,“巴厘島路線圖”還提出了適應氣候變化問題、技術開發和轉讓問題以及資金問題,這三個問題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過程中極為關心的問題。
中國代表團副團長蘇偉評價說,“巴厘島路線圖”這次把減緩氣候變化問題與另外三個問題一併提出來,就像給落實《公約》的事業這架破車“裝上了四個輪子”,讓它可以奔向遠方。
巴厘島會議要求2009年舉行的丹麥氣候變化大會上再製定新的減排目標,取代《京都議定書》,這像一場接力賽,先制定一個容易達成的目標,然後再啃骨頭。
《京都議定書》只能算一個臨時性的減排方案,它的有效期限是到2012年,2012年後就過期作廢了。因此,哥本哈根大會就顯得非常急迫,要是談不攏,世界各國都沒有一個可以遵守的東西,可以隨意排放二氧化碳,在環保人士的眼裡,這可是一種自殺行為,因此哥本哈根氣候談判被喻為“拯救人類的最後一次機會”。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氣候談判背後是赤裸裸的國家利益(1)
國際社會為制定議定書舉行了多次談判,但由於減、限排溫室氣體直接涉及各國的經濟發展,各方難以達成一致,導致聯合國氣候談判異常艱難。
在全球氣候談判中,一般將所有國家分成三派,一個是歐盟各國、一個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傘形集團,包括美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一個是發展中國家,三派利益各不相讓,三派之間的爭鬥貫穿了整個聯合國氣候大會。
對氣候變化反應最為積極的無疑是歐盟,主要原因是歐盟各國國內環保勢力較強,清潔能源在其能源構成中比例較大,也力圖在國際上高舉環保旗幟,並擁有先進的環保技術和較充足的資金,極力要求立即採取較激進的減、限排溫室氣體措施。
在歐洲來講,並不存在一個強大的反對新能源的利益集團,因為無論是英荷殼牌、道達爾,還是英油,都面臨北海石油開始乾枯的狀況。而碳排放引發的碳金融,肯定對英國的好處,要遠遠高於石油上失去的利益。
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基本上是陪太子讀書,在發達國家佔主導的世界格局中,聲音最為微弱,其利益也容易被忽視。
如果實行強制性的減排溫室氣體,將可能使國內經濟發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一方面是沒有技術,唯一的途徑,只有從發達國家購買,二是沒有資金,對很多國家來說,國內問題一大堆,解決吃飯問題是最緊迫的任務,哪有閒錢去買價格昂貴的太陽能等新興能源技術。
發展中國家其實也有自己不減排的理由,全世界的溫室氣體絕大部分都是發達國家排放的,把地球給“汙染”了,最後卻又要拉發展中國家一起處理,這不是開玩笑嗎。像村裡一塊公共活動場地,先一幫有錢人弄得臭氣熏天,汙穢不堪,窮人家裡沒有多少錢,較少搞戶外活動,現在有錢人理直氣壯地說,為了讓大家以後都能有happy的機會,我們還是一起來把公共活動場地清掃一下吧。
發展中國家本來是湊熱鬧,打打醬油,看有沒有好處撈一筆的,現在卻要承擔富人們無度揮霍的後果,這是哪門子事啊,發展中國家心裡情緒一直很大,堅決不替發達國家買單。
但發展中國家受到強大輿論的壓力,被要求參與全球減排,頭一下被搞得很大。在氣候談判中,發展中國家一直堅持《框架公約》相關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