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部分(3 / 4)

側面的殲滅戰,此可能性仍很大,但亦不擬輕易投入戰鬥……“

發出這份與中央方針背道而馳的電報是需要勇氣的。後來的形勢發展也證明,避免錦州決戰是一個完全正確的決策。1947年5 月,陳雲曾指出:避免錦州決戰和成功地指揮四平撤退,是中國共產黨武裝進入東北前七個月中的兩件大事。如果在這兩件事情的決策上發生錯誤,那麼,東北就難有以後的好形勢。11月23日,中央軍委覆電林彪、羅榮桓、彭真:“同意林彪22日電報的基本意見,但黃(克誠)、梁(興初)兩部應力求在敵側後消滅敵之一兩個師,遲滯敵之前進,以便爭取時間進行各種準備,尋找機會消滅敵人。”

林彪當日決定在錦西、高橋以西地區進行一次殲滅戰。他命令梁興初的第一師、黃克誠的第三師火速趕到江家屯集結;沙克部第二十七旅在高橋、錦西附近正面抗擊;楊國夫的第七師以一個團為誘餌,逼近與吸引敵人;主力則隱蔽集結於楊家仗子、毛家屯一帶,準備對進入這一地區的國民黨軍進行一次殲滅性打擊。

然而,當擔任誘敵任務的楊部將敵誘到預定地點後,主力部隊尚未到達。

唯一按時到達的梁興初部已是疲憊不堪。這場由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司令策劃的殲滅戰,就這樣不戰而罷。

11月24日杜聿明下達了攻打錦州的命令。擔任迂迴任務的國民黨第五十二軍兵分兩路,渡過小淩河,向錦州側後進擊。擔任正面攻擊的國民黨十二軍,倚仗優勢兵力和強大炮火於26日發起攻擊。東北人民自治軍於錦州、錦縣、二郎山等地同國民黨軍展開激戰。

當天,我軍即撤出錦縣,放棄錦州。

錦州失守,遼西走廊東門洞開。東北人民自治軍失去了遏止國民黨軍進入東北的最後一道屏障;中共控制全東北的條件亦不復存在。

杜聿明部從突破山海關到攻佔遼西重鎮錦州僅僅用了十天。蔣介石發來電報,嘉獎杜聿明部全體官兵,並嚴令杜聿明,沒有他的手諭不準繼續向東北腹地前進。

撤出錦州後,林彪將黃克誠部、梁興初部、楊國夫部和山東軍區第二師羅華生部,集結於錦州以西、以南、以北的外圍地帶,伺機殲敵一部。 28 日,集結於錦州西南大小虹螺山地區的梁興初和黃克誠部,向行進於高橋附近之國民黨軍後續部隊進行側擊,但未達到預期戰果。 11 月底至12月初,在北寧鐵路錦西至錦州段俟機殲敵,又沒能奏效。

1945年11月中下旬,東北人民自治軍被迫放棄遼西走廊,退向東北腹地。

國民黨“接收”東北,是有關協定與條約確定的,蘇聯紅軍完成《雅爾

塔協定》所規定的義務後,必須將東北行政權交還國民黨政府。蔣介石一面令杜聿明部停止推進,一面與美國磋商,希望利用美國軍艦繼續運兵北上,同時還利用外交手段疏通蘇聯,要求蘇暫緩撤軍,以便更多的國民黨軍開赴東北。

利用美國海軍第七艦隊,蔣介石將新六軍、新一軍,第七十一軍源源不斷地運至關外。蔣介石的意圖是,待後續部隊到達後,準備發動更大規模的進攻,與共產黨爭奪中長路及其沿線的大城市。

面臨著國民黨軍隊即將開始的大規模進攻,作為處在第一線的東北局領導人,深感形勢嚴峻。錦州失守後,“獨佔東北”的戰略目標已無法實現。

下一步應當採取什麼樣的戰略方針?

林彪是最先發言的。 11 月22日,他在那個“我有一個根本意見”的電報中,已向中央建議:“應準備放棄錦州以及以北二三百里,讓敵拉長分散後,再選弱點突擊。……應就地進行準備與充分訓練,養精蓄銳,特別加強炮兵的建設,以待以後之作戰。”林彪在電報中至少表達了兩層意思:其一,放棄遼西決戰的企圖,撤往遼寧腹地;其二,部隊必須進行準備與訓練,才能“待以後之作戰”。三天後,也就是東北人民自治軍撤出錦州的前一天,東北局的重要領導成員陳雲、高崗、張聞天經過認真研究,最後由陳雲主持起草了致東北局和中共中央的《對滿洲工作幾點意見》。指出:“我們必須承認,首先獨佔三大城市及長春鐵路幹線以獨佔滿洲,這種可能性現在是沒有的。因此,當前在滿洲工作的基本方針,應該不是把我們的全部注意力集中於這三大城市,而是集中必要的武裝力量,在錦州、瀋陽前線給國民黨部隊以可能的打擊,爭取時間。同時,將其他武裝力量及幹部,有計劃地主動地和迅速地分散到北滿、東滿、西滿,包括廣大鄉村、中小城市及鐵路支線的戰略地區,以掃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