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上來看,這個辦法直擊要害,但實際上由於這個辦法需要地方政府的配合、土地在資本市場上可以獲得溢價等關聯因素不確定,恐怕實行起來未必那麼順利。2008年1月8日下午,廣州市新年第一場土地拍賣又創下地價新高,難道不能說明什麼問題嗎?(2008…01…10)
三理由促成土地價格下降
土地價格下降,說明房地產市場大魚吃小魚的重組遊戲拉開了大幕。
土地價格下降的證據主要來自長三角。2 0 0 8年1月底,上海市楊浦區新江灣城第五幅地塊(F地塊)由美國房地產開發商鐵獅門基金以億元的底價購得。地塊土地面積萬平方米,為辦公、酒店、文化娛樂、商業和住宅類綜合用地,容積率為,總建築面積可達90萬平方米,折算下來,樓板價為7500元/平方米。而2007年11月初,新江灣城第四幅地塊(D3地塊)拍出的樓板價為20000元/平方米。同為新江灣城地塊,相隔兩個多月,地價急跌逾六成。不僅上海,南京、杭州等地也出現數宗土地拍賣成交價即起拍價的案例,南京土地交易市場甚至出現流標現象。
毫無疑問,土地價格下降表示抑制房價的嚴厲政策在短期內已經收效,在一連串的房地產政策失敗之後,房地產市場面粉貴過麵包的畸形現狀暫時制止,無論如何是一件好事。
但對此鼓掌可能過早,因為這不是市場的選擇,而是政府的選擇。行政壓力下的市場表現,在壓力稍有鬆懈後,就會發生報復性反彈。
從CPI資料來看,房地產價格沒有下跌的理由。因為通脹形勢越來越嚴峻,預計2008年1月份可能突破7%,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而在通脹背景下,實物資產包括土地、黃金在內,都是最好的保值資產。事實上,在前兩年地價大幅上升時,實物資產保值論是最重要的理論工具,為地方政府與囤地的開發商找到了大旗。
在通脹形勢愈演愈烈的情況下,土地價格反而下跌,難道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是經濟規律關照不到的特殊場所?這樣的解釋顯然是可笑的。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不僅沒有掙脫基本的經濟、金融規律,反而體現出經濟規律的無遠弗屆。
土地價格的下降必須從三個層面來解釋。
從終端市場來看,政府以區分信貸成本、提高第二套房房貸的方法,嚴厲壓縮房產投資性需求,與此同時,雷聲遠遠大過雨點的印花稅,一直在投資者的頭頂徘徊不去。這就使得房地產投資的成本隨時可能大過收益,相對於任何其他威脅,政府以稅收與信貸提高成本的威脅都是最大的。這並不能說明房地產市場收益不高,而是政府從中拿走了利潤大頭,使得房地產交易無利可圖。撤出房地產市場,是投資者在政策預期不明確下的自保之道。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二篇第一章 土地真相(13)
從房地產商來看,小房產商在打擊囤地與信貸緊縮政策的雙重壓力下,無心也無力覬覦土地市場,而大房地產則透過土地二級市場間接拿地,正在消化吸收中小開發商手上的土地,增加的保障房供應使未來的房價上升空間受到壓縮。最明顯的證據是,土地二級市場越來越火暴,土地掮客成為大有前景的新興職業。2007年,上海萬科收購總值高達33億元的銅山街專案、9億元收購中房濱江專案、億元收購恒大股份公司,總值高達55億元。除了萬科,世茂、富力、珠江地產、金地等開發企業也以收購專案公司股權的形式從二手市場獲得土地。很清楚,房地產市場上的大魚吃小魚已經上演,第一口就是土地市場。
土地市場的利益鏈條正在重組,一些與地方政府關係融洽的中小公司在二、三線城市圈的很多地,在打擊囤地的壓力之下,必須儘快變現,土地中介商成為溝通大小房地產土地鏈條的重要環節,大小房地產商、地方政府是土地變現過程中的重要力量。既然存量土地進入消化期,一級土地市場的天價有所下落,就在情理之中。
2007年土地出讓收入暴增60%,絕不是正常現象。從地方政府來看,他們必須應對保障住房的壓力與地方財政轉型的壓力,以往的土地財政可能被新的增長點取代,尤其是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可出讓土地已經進入衰退期的城市。從上海新江灣城的第五幅地塊的出售價比第四幅地塊暴跌60%來看,是政府有意識選擇中標者的結果,制訂的競標條件具有獨佔性,如“與500強企業中不少於100家有緊密的租賃合作關係”,表明地方政府希望透過低價土地換取大型企業的進駐。以低價地吸引大企業,不是什麼新鮮招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