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還折射出房地產併購時代的影子。即便以10億平方米的開發商囤地面積計,如果以“全國多則五六萬家開發商,少則四五萬家”的口徑計算,每家開發商的囤地面積平均為萬~萬平方米,並不算多,但各家開發商之間資金、開發實力相差懸殊,囤地基本上成為大開發商的遊戲,僅碧桂園一家就佔據了5%,大開發商兼併小開發商今後將成為常態,壟斷為王這一能源市場常見的現象,將在房地產市場上演,這對政府的產業政策而言也許不是什麼壞事,對於消費者則未必是佳音。
對於政府來說,土地資源仍然是必逐之鹿。土地收入佔到地方經濟的半壁江山,國企改制、下崗職工安置等公共投入都指望著企業本身的土地拍賣收入,甚至在上海等地早期的大規模軌道交通等公共設施建設等,也靠土地盤活資產。因此,1996年始創於上海、深圳的土地儲備中心制度迅速席捲至全國。雖然國土資源部有關官員與地方政府一再聲稱,土地儲備機構的定位不能以盈利為目的,要積極服務於政府,是隸屬於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事業單位,但這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理想,所謂政府土地儲備機構就是政府擁有的最大資產的管理者,也是土地市場的實際市場主體。不解決地方政府靠地生財的方式,地方政府儲地熱情將有增無減;不解決土地交易的資產品拍賣本質,所謂土地儲備無非就是土地投資的代名詞。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二篇第一章 土地真相(11)
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打壓囤地現象,主要是增加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