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海縣城來的是“節節高”,文詞兒叫重閣,本地叫子孫會。這行當在道光年間就興盛了,不知為嘛到後來北方看不到了,長江以南的省份反而興盛。玩法百年不變,一個男角透過暗藏在戲裝內的鐵器當支架,上馱一個旦角算一級,展現一齣戲曲內容。靜海縣的節節高那叫名副其實,旦角以上還有一級,馱著童男童女。前頭一對是天女散花,中間是天河配、白蛇傳、唐伯虎點秋香,最後馱兩極的是蟠桃會。每級相距二三尺,加上表演真跟空中舞雲中行一樣。在鑼、鼓、嗩吶、鈸、笛子伴奏下,男角馱著二三百斤找平衡,還得跟上節拍和上邊的角色保持一致遍走遍舞,那個懸勁兒大了去了。看節節高子孫會,不是為了看戲出,圖得是驚險刺激,這道會走到哪,哪裡就是一片“嗷嗷”叫。
看官可能會問,古老爺費工夫花銀子圖的是讓獨流鎮揚名天下,請來那麼多花會高手,本地的耍龍燈、跑旱船、獅子登高、德旺的中幡還有誰看?古老爺高就高在這兒,廟會圖得是個熱鬧,不論誰拔份古老爺都有說詞。天津衛來的班子贏了,他就說獨流鎮本來就是天津衛的碼頭,他辦廟會來捧場的必須是全天津衛的高手。倘若本地人拔了份,自然說明靜海縣人傑地靈,風水最好當屬獨流鎮。
當太陽照滿整個廣場的時候,獨流鎮壓軸的班子登場了。
整個廟會,德旺的中幡班子最齊整氣派,中幡上“天下太平”四個金光大字一展開,立即把人群吸引過來了。那中幡也確實數得上天下獨一號,北京的天橋天津的三不管兒,也難找這麼漂亮這麼講究這麼奪眼這麼威風八面的拿手傢什。
中幡表演早年間叫跨鼓中幡,勃興於康熙盛世。跨鼓包括大鼓八面,鐺子打點,嗩吶伴奏,文童輕唱,武童擊鈸外帶人體擺字,鼓樂輕重緩急,武童則變幻有致。在這其間,須有三架中幡上場,三個耍中幡的獨自表演。或頂上額或託肩頭,那時的中幡熱鬧有餘驚險不足,要想叫好須變幻莫測耍出高難動作,還得把幡旗捯扯得賞心悅目。民國年間,天津衛的中幡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但是唯有德旺的中幡遠近聞名,算不算天下獨一號光說不行,反正古老爺滿世界撒貼子,整個天津衛沒有敢接招的。天底下最屬天津人能耐梗,有能耐不藏著掖著,要是真有高手,獨流廟會這麼大的場面能不到場顯擺嗎?
德旺的班子最後出場就是等高手,等到實在沒法等了,德旺這才發話:“孩兒們,天下的爺們給咱面子,讓咱露一鼻子,別給咱獨流鎮現眼,別給古老爺丟人,脫光了膀子給我耍起來!”說著,單手一拋“呼啦啦”平地捲起一股旋風,那中幡如蛟龍出水盤旋在廣場上空。別人的中幡竹竿三丈幡寬五尺,德旺的中幡竹竿三丈三,幡寬五尺五。幡頂狼牙旗兩面,花燈兩盞,傘蓋一把,幌繩兩條,加在一起一百二三十斤,擱在德旺手裡就跟沒分量似的。僅僅這一拋,廣場就炸了營,紛紛往後退,讓出老大的一塊場地。當地人都知道,這爺兒幾個要是耍瘋了,尥著蹶子滿場飛,場子越大耍得越帶勁,看著越好看,所以都可著勁往外擴著場子。跑旱船的、踩高蹺的、舞獅子的、耍龍燈的,只好相繼收拾行頭,成了觀眾。
小德子、小二德子、小三德子、小四德子,不等師父丟擲去的中幡落下,早就一溜跟頭佔住場子四角。這就跟說書的定場詩一樣,上來先穩住陣腳,緊接著就有好看的了。
唱戲的擺架子叫亮相,中幡丟擲去那叫亮幡,讓你瞅瞅這傢什再看功夫。那中幡都看明白了,沒得說。莊戶人不懂嘛叫威武華貴,心裡琢磨,這東西拿到皇城根兒,準能讓皇上大總統喜歡上。這麼好的玩意兒要是給耍草雞了,可就對不起整個二十一堡村的佃戶了,家家戶戶一捧芝麻半升豆換來的這杆中幡,圖的就是爺兒幾個在廟會上拔份兒。只要拔了份兒,家家戶戶就能免兩成租子,至少在明年開春前,能夠天天吃上正經糧食。
甭交待,幾個徒兒也知道,能不能拔份兒干係重大,所以上來就玩懸的。
德旺在場子中間耍了幾個常規動作,猛地金龍纏身讓中幡繞著身子旋轉開來。這是借力發力該把中幡丟擲去了,四個徒兒支好了架子準備接活。德旺就是不出手,只見中幡越轉越竄高,眼看冒頭頂了德旺故意做出失手狀,那中幡直唰唰就要落地。說好聽的那是蛟龍要入海,如果真的落在地上給場子砸個坑,不叫砸坑叫砸鍋,那就崴了!德旺很會做戲,裝出一時找不到中幡在哪的樣子,滿臉的驚魂失魄不知所措。觀眾剛要開懷大笑,只見德旺背對中幡使了個反抄水,就在中幡接近地面的一瞬間,繃直腳尖彎曲小腿,從身後用腳掌迎著竹